自2019年数字人民币(e-CNY)启动研发试点以来,其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从最初在深圳、苏州等地的小范围测试,到如今数字人民币(e-CNY)已覆盖中国26个省市,累计开立钱包超5.2亿个,交易金额达1.7万亿元(截至2025年3月)。
尽管推行进展显著,社会大众仍对数字人民币全面普及的时间表,充满期待!关于对 “何时全面普及” 的时间表的追问,也始终未歇!
数字人民币研发推行十年,至今未全面普及,到底是技术瓶颈还是另有隐情?
沐沐讲数币作为数字人民币领域的布道者和观察者,同时结合数研所(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公开规划及行业现实挑战,我们尝试描绘一幅可能的发展图景:2025年下半年或成为数字人民币高速发展的关键节点!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山东、上海、浙江等地围绕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密集发声,部署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扩容、技术创新与生态优化。)
一、数币推行试点“路线图”:从试点到生态构建
根据数研所近年来的公开表述,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涉及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框架、用户习惯的系统性变革。其规划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技术验证与场景覆盖(2019-2022)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验证双层运营架构的可行性:央行负责发行与监管,指定运营机构(如六大国有银行、招商银行等)负责向公众兑换。通过红包发放、交通出行、零售消费等场景试点,技术稳定性与用户体验得到初步检验。
>>>生态扩容与规则完善(2023-2025)
数研所明确提出,2025年将是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阶段的重点包括:
运营机构扩容的可能性:
从当前的“8+2”家(6家国有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及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可能扩展至更多中小银行,甚至引入非银支付机构,形成多元化服务网络。
因运营机构扩容情况的出现,商业银行和非银支付机构将会面临一些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接入数币业务核心系统,如何对接原有10家运营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机构清算等互通问题。也有信息透露,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非常有可能会成为扩容后的第二批运营机构。
跨境支付需要突破的:
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等项目,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就在今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在沪数字人民币运营试点银行,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探索创新特色场景。支持外汇交易中心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提供外汇流动性管理及兑换服务。
筹划国家队运营主体:
2025年,希望能够搭建一个由国家队主导的数币运营机构主体。 (非近期在传的所谓的数币银行)。这类数币银行是不存在的!
>>>全面普及与全球参与(2026-2030)
最终目标是实现数字人民币与现金的长期共存,成为国内支付体系的基础设施,并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现实挑战:从“能用”到“好用”的鸿沟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本质上是对现有支付利益格局的颠覆性重构,各方参与者的战略选择呈现显著分化。尽管规划清晰,但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普及仍需跨越以下几大门槛:
>>>商业银行的"被动创新"困局
在双层运营体系下,六大国有银行承担数字人民币兑换职能,但实际运营中陷入"投入产出失衡"困境。以建设银行为例,其2022年数字人民币相关系统改造成本超15亿元,而手续费收入仅0.7亿元。更严峻的是,数字人民币钱包弱化了银行卡的账户核心地位,部分银行开始通过"数字人民币+消费贷"捆绑模式(如工行推出的"数币闪电贷")重构盈利点,但这种金融创新又可能引发监管套利风险。
数字人民币跳过商业银行直接流通,冲击了传统存贷业务和支付宝微信的支付入口地位。但还需要借助银行网点推广数字人民币钱包,同时避免过度挤压其利润空间。这种既要又要的平衡术极大拖慢了数字人民币的普及速度。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生态防御"策略支付宝、微信支付虽已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但采取"有限合作"策略:在杭州亚运会场景中,用户需跳转至数字人民币App完成充值,无法直接使用支付宝余额。这种"接口隔离"设计实质是防止支付入口控制权流失。更深层的对抗体现在数据主权争夺——第三方平台拒绝向央行开放完整的交易标签体系,导致数字人民币消费大数据分析缺失商户画像维度。
>>>地方政府的"政策投机"倾向
部分试点城市为追求政绩指标,出现强制推广乱象:2023年某三线城市要求公交卡充值必须使用数字人民币,引发老年群体集体投诉。而经济发达地区则更注重生态培育,如深圳将数字人民币支付与人才住房补贴挂钩,通过"链上发放-定向消费-数据追溯"机制构建闭环场景,这种差异折行政力量在技术推广中的双刃剑效应。
>>>技术兼容性难题
数字人民币需与现有金融系统(如银行核心系统、支付清算系统)深度整合,技术改造成本高昂,部分金融机构积极性有限。
>>>监管框架待细化
“可控匿名”与反洗钱(AML)、反恐怖融资(CFT)的平衡点尚未明确,跨境使用中的法律冲突也需国际协作解决。
三、2025年下半年:高速发展期的四大支点
基于上述规划与挑战,我们推测2025年下半年可能成为数字人民币推行的重要转折点,背后有四大逻辑作为支撑:
>>>顶层政策风口将至
2025年正值“十四五” 规划收官与“十五五” 规划启动之际,数字人民币有望被纳入国家金融战略核心。例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5-2030)》可能明确其法定货币地位,并出台配套法规(如《数字人民币管理办法》),解决监管模糊地带。
>>>运营主体多元化破局
当前“8+2”格局难以覆盖长尾市场。2025年,数研所或试点引入城商行、农商行甚至第三方机构(如银联、通联支付)作为运营主体,形成“国家队+市场化机构”的混合模式,降低服务门槛。
>>>数据融合激活生态价值
数字人民币的交易数据具有高可信度与低冗余性。2025年,央行或推动数据集中归集,并在“适度解匿” 后向金融机构开放(如用于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从而构建“支付+征信+信贷”的闭环生态,提升各方参与意愿。
>>>跨境支付突破提振信心
随着mBridge项目在2025年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数字人民币或率先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实现跨境零售支付,形成示范效应,倒逼国内普及进程加速。
四、结语:普及之路仍需耐心
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普及不会是一场“闪电战”,而更像一场“持久战” !
2025年是高速发展期,本质是技术、政策、市场三重因素的共振窗口。但即便如此,其最终形态仍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
能否在C端用户中,建立“不可替代性”(如政务缴费、财政补贴等场景);
能否在B端商户中,实现“零成本迁移”(如硬件改造补贴、流量导入支持)。
数字人民币的征程,既是货币形态的进化,也是金融治理能力的试炼。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普及并非“颠覆式替代”,而是“渐进式融合”。2025年,或许值得我们期待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2025年将成为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其从试点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至2028年,数字人民币有望重塑中国支付格局,并在全球数字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欢迎关注沐沐讲数币,了解更多关于数字人民币推行进展及全面普及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