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种具有世界性魅力的艺术,以音乐为载体的文化交流可以突破宗教与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丰富文明互鉴的方式。从当下音乐的发展趋势来看,“本土与西方的对话就在于探索‘东瞻’与‘西顾’的‘视界融合’,这就是‘继承’与‘借鉴’的协调统一”。对于音乐的“对话”与“融合”而言,“继承”不单是使用传统乐器演奏传统音乐,还可以表现为吸取中国传统音乐的语言节奏、民族特色、风格神韵,并将其内化于精神、外化于演奏;“借鉴”作为一种有参照的“学习”,参照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西方音乐的技巧,也可以是对于乐器的使用与理解。使用西方乐器演奏带有中国元素的音乐,可以视作为“继承”与“借鉴”对立统一的重要创新成果。
具体而言,戏曲与钢琴音乐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典型代表,戏曲的世界化需求和中国钢琴的民族化需求,促进了二者在形式、技巧、内容等方面进一步向外探索,从而产生不同艺术领域、形式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并在彼此音乐语言的借鉴与表达中产生转译。其中,中国传统的戏曲元素在钢琴音乐中被重新转译、以钢琴为媒介实现新的“视界融合”又成为西方音乐本土化与中国传统音乐世界化的主要方向。这一路径不仅可以重新激发传统戏曲的艺术活力,还可以促进两类艺术形式的优势互补以及中西文化与文明的审美性的交流互鉴,推动现代音乐的多样化、民族化的表达。
戏曲的线性形态为钢琴音乐开发出更多在纵向空间上的艺术表现力。例如《皮黄》便在作品结构的整体布局以及主题发展中很好地体现了线性思维的渗透。对于9个京剧板式的串联,使其在形式结构上打破了西方固有曲式的禁锢。每个段落主题横向发展明确,以不同的织体进行纵向填充,确保京韵十足的同时,音响变化丰富、扣人心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王晨)